由于自己身在保险公司的缘故,也会关注市场上的一些移动医疗产品,当然移动医疗的范畴其实挺大,有医药电商,寻医诊疗,健康保健,医生服务,医疗器械及硬件等等。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对于慢病管理其中糖尿病管理的一点点拙见。
我印象当中,大概在2014年国内就已出现了移动慢病管理服务,其中,以糖尿病这个细分领域发展尤为迅速。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但就这两类人群相比,总人数已经超过3亿人。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民众对于移动医疗慢病管理的需求日趋增大。
目前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中以糖尿病管理切入服务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企业切入较多的病种是高血压、 心脏病、 心脑血管和肿瘤。 但从患病率人数总量分析来看,高血压患者人数庞大,是未来慢病管理发展极具潜力的细分垂直领域。2018年,中国整个移动医疗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民众对于移动医疗市场需求增大,用户渗透率也不断提升,产业链环节更加清晰,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移动慢病管理作为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兴细分领域,被称为移动医疗的“下一座金矿”。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高速发展,移动慢病市场也在随之发展成熟,移动慢病管理企业也由于慢病管理机制差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伴随着移动慢病管理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大量资本的不断涌入,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战态势,在诸多垂直细分战场中,糖尿病移动医疗产品的市场争夺最为激烈,该细分领域的发展也更为完善,市场规模也急剧扩大,据IDF及36氪研究院预测,2020年糖尿病APP服务市场规模约有162至271亿元。
在2015年的移动医疗风口期,移动医疗APP数目高达2000多款,其中糖尿病管理APP有700多款,约占整个移动医疗APP的30%,在糖尿病这个单病种领域上演了“百糖大战”。风口退潮之后,经过近三年的市场洗牌,糖尿病APP市场格局仍未形成,转而进入“战国时代”,行业内的核心产品主要有大糖医、微糖、掌上糖医、糖医生、糖护士等。目前,各家平台都在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并尝试“广积粮高筑墙”,以待在百亿市场分一杯羹。
下面简单介绍下糖尿病移动慢病管理领域里的几个主要赛车手:
微糖侧重服务与平台化整合,通过与医渡云、三诺等数据、硬件商的合作,结合打造线下体验店,构建覆盖线上线下、院内院外、硬件软件的全程糖尿病管理服务。未来微糖将继续坚持服务为重的基本思路,尝试线下体验实体店,由线上向线下延伸。
掌上糖医初期,主要对象是C端客户。在2016年,掌上糖医进行战略调整,主攻B端医院方,瞄准医院在管理流程中效率低、出错率高等痛点,着手打造院内系统。2017年11月,掌上糖医升级为智云集团,通过业务整合和品牌升级,从糖尿病管理领域切入整个慢病领域。通过院外+院内、线上+线下、软件+硬件的运营模式,智云集团将医院端和患者端的数据连接起来,构建慢病管理生态圈。
2014年,糖医生开设APP在线商城;2015年,糖医生成立线下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家在线下开立实体的糖尿病互联网企业,2015年中,糖医生与天士力大药房合作,成为全国首家为患者提供医保支付的糖尿病管理平台,为糖医生APP上的用户提供了由医保支付的送药上门服务,2016年9月,糖医生在天津开设两家全科诊所,成为全国首家开设医疗诊所的糖尿病互联网企业,为患者打通了挂号、检测、诊疗等院内服务。
在盈利模式上,糖医生一部分收入来自线上电商(销售硬件、食品、药品等)和广告,一部分收入来自线下糖尿病管理服务面对面签约收入。未来,糖医生将在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药品、医疗金融等方向进行挖掘,继续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促进糖尿病的产业链升级与优化,最终实现从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到糖尿病的住院服务、再到糖尿病病人出院后的健康管理、再到最后的糖尿病人的保险和金融服务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将平台对糖尿病人的价值最大化。
糖尿病管理App的主要功能还是来帮助患者控制糖尿病,本人尽管不是患者,还是尝试下载了几款APP试用了一下,也跟大家分享下我的感受。
目前国内的糖尿病App管理软件大约有百余种, 侧重点均为血糖记录和远程问诊两大版块。其中血糖记录和传输又分为通过手动输入、蓝牙、手机USB接口、盒子等几种不同的方式,但是因为存在不同的连接方式和时间段的认定, 以及修改个别数据的问题, 所以并不适用于所有年龄段患者。而且因为存在各种软硬件因素干扰,没有一款App能保证随时都能无障碍使用,经常会遇到没有联网无法使用、手机内存不足无法使用、版本更新系统不兼容无法使用、软件自带问题造成无法使用等等情况。这样看来,仅仅就记录功能而言,手工本子更牢靠一些。如果想让多日记录集中呈现,不如自己做个电子表格记录。
个别App还有血糖跟踪、提醒预警、远程监控和统计分析功能, 但是因为这4项关乎App厂商的资源配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App均有此功能。因为是糖尿病病人使用的App,我个人感觉如果有数据记录,就难免会有血糖波动,所以提醒和监控还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动态选择和机动性现在各App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App是基于手机端的辅助自我管理软件,与人工自我管理相比, 其优势在于其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现在的糖尿病管理App的发展是在从单纯记录向数据传输发展,而基于个人血糖数据的分析却仍是短板。并且以目前我所能接触到的App来看,各大厂家并未在软件设计方面投入足够多的资源,而发展重点都放在了积分、商城、问诊以及各种吸引客户的活动上。积分、商城、活动是不可少的,但是这部分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吸引了用户,与用户最核心的需求——管理好血糖相差甚远,所以效果也只是一段时间的,并不能让用户与App产生稳定的依存关系。至于对血糖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则是患者在血糖记录基础之上的深层次需求,也是管理好血糖的必需品。只有充分地基于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寻求到解决的办法,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情况。
在App的问诊版块有免费、付费两种状态,但是其中大部分医生都因为工作关系无法及时回复,这对于用户来说基本属于鸡肋功能。就目前的体验来说,多数医生给出的意见也是模棱两可,实用性较差。并且由于对基层医生医技水平的不信任感,造成线上患者也是蜂拥奔向知名医生,从而造成和线下同样的问题:大医生时间有限,和患者交流时间很少或需要等待很长时间。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一旦患上,就需要从患病初期和你的主治医生保持联系,经常沟通,探讨病情的发展和控制。但是究竟应该如何联系,如何沟通,目前各方还在探讨中。北京糖协有相关的“8760”2型糖尿病管理项目,也是在线下的各个医院和病友间开展活动,因为网上问诊终究还是难以完全解决很多“糖友”的实际问题, 但患者每周都去医院咨询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如果App厂商能够和医院进一步联合,定期参与在医院开展的活动,或者和医生联合走进社区,进行现场咨询,现场收费, 同时组织更多的患者活动,加深患者交流等,也许可将线上线下打通,有更好的表现。
国内血糖管理App还有糖尿病知识版块,也有专门以推送知识为主要功能的App,但是对于糖尿病知识版块,现在还没有一个产品是成型的和实用的,更谈不上个体化。大分类基本形成,但再深的分类和内容的审核过滤还是欠缺的。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指导性、实用性都需要改善,知识内容的索引基本还没有建立,用户要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基本要把所有的内容都翻一遍才行。而且一些题目起得过于洋气和高大上,并不利于用户的搜索。
另外我觉得,我试用过的所有App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你的产品功能变成用户的行为,让用户可以充分了解App能做什么、怎么用。现在的App则给人一个感觉:注册了你就用吧,好不好用,所有的功能能用多少,全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与App厂商关系不大。举一个例子, 一款App产品,有在其官网导出记录数据的功能,但是这个比较独特的功能还是在一个患者群中得知的。这说明App在用户指导方面的缺失,也说明了同伴支持的重要性。国家在2002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就把软件划分为医疗器械一类(分类目录编号为6870),虽然个人用医用软件尚未列入其中,但是我仍然希望各个App厂商也能够像生产医疗器械软件一样做到用前、用中、用后的高标准服务到位。
我心目中理想的慢病管理App软件,是在配合有效硬件的基础上,实现AI慢病管理,集成市场上大多数的健康智能设备,具备语音识别、个性化医疗、数据分析、身体(图像)识别、增强现实等技术,加入科学分析与贴合需求的服务,全方位帮助慢病患者进行慢病管理。